找到相关内容2160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一辑)

    不会修行的人等问题。找问题才能发现疑点,一路跟踪,然后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观中起止,由止达观的工夫。等问题则多生妄想,正念不起,此即凡夫心不死,出离心不发,即成六道轮回的业因。    第 3篇  一个...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270236.html
  • 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

    以阐发佛教义理为主的经典,主要面对的是佛教僧侣;而以解决民众现实生活中生死疾苦问题的疑伪经,则主要面向的是民众信仰。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阎罗王授记经》等伪经,宣扬的六道轮回...

    殷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3170568.html
  • 佛教密宗华藏上师吴公润江弘法记

    临命终时,已逝  之六亲眷属,地狱,畜生、饿鬼道众生,乃至庄严之天,美  丽之天女,美妙之天乐旋律,阿修罗之神通威力无方,皆来  接迎,稍一把持不住,一有颠倒,即随彼往生六道轮回之苦  海中。故须坚定「心不...

    徐芹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1370805.html
  • 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

    西方阿弥陀佛。仰稽十方诸众等,今欲发心愿总听,批毛戴角受诸苦,六道轮回处处经,刀山地狱无边际,四面铜口铁围城。佛问此人有何罪,为向阎浮觅我名。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么,它提倡什么呢?  ……...

    张子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1270845.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2)

    ,岂能解释比畜牲 更低等的生物﹖难道愈高级的生物愈早出现﹖印度、近东与 希腊的轮回观岂非达尔文进化论的「反论」(antithesis)﹖ 假我的六道轮回,纯属...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171096.html
  • 印光大师——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

    71]惜世人不察,深受宋儒辟佛影响,以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佛教据以哄骗愚夫愚妇信教之用,实为无稽之谈[注72],印师为辨讹显正,乃引述儒家经典,如《易经》、《尚书》、《诗经》所载、孔子之言并《...儒释圣教之根本」为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注71]惜世人不察,深受宋儒辟佛影响,以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佛教据以哄骗愚夫愚妇信教之用,实为无稽之谈[注72],印师为辨讹显正,乃引述...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3271357.html
  •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六道轮回中徘徊,又怎么去度化对方呢?因此,只有在获得一定成就,并具有相应能力以后,才能实现度化众生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层次,就是成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这是最顶点的...

    堪布慈诚罗珠

    |菩提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13032071401.html
  • 淨因法師: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其中一些种子便会产生作用,众生流转于生死的方法,因而千差万别。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等的差别皆因各自的别业不同而有异,形成六道轮回。    也许有人会问,人就是人...

    淨因 (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3673201.html
  • 台湾传统佛教建筑空间的儒释道混合特质

    众生,贪迷酒色财气,利锁名缰,造  染罪愆,六道轮回,转报不一,醉生梦死,脱骨如山,冤冤相  报,皆无了期。……当即启奏瑶池金母无极天尊座前,……辞  别诸佛菩萨,往东而来。……诸佛菩萨齐送慈航,来...

    黄兰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0473975.html
  • 唯识问答

    疑恶见等烦恼是也;识与此等烦恼俱起,则此识即名  有漏识,由此识所变之境,则即是苦境矣,反此而由无漏识  所变者,则是乐境矣。六道轮回等境,即苦境也;极乐国土  等境,即乐境也。子若欲得乐境者,子但莫...

    刘玉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1073982.html